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辟概括为“六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一重要论述作为内在统一、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深邃的理论观点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造、实践探索、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真理价值。
“六个坚持”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知识体系。这种理论特质决定了哲学思想的发展有赖于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论抽象和升华。认真学习领会和实践运用“六个坚持”,不仅关系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的整体把握,而且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科学体系的系统理解,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性、时代性、真理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鲜明理论品格的深刻认识。
“六个坚持”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重要论述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高度凝练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依据,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历史观、实践观、发展观、文明观、矛盾观、现代性思想和共同体思想,回答了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原则方向、思想方法、最终旨归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原创性贡献。我们必须完整、准确、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好、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以之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华章。
“六个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
“六个坚持”以“坚持人民至上”为起点,到“坚持胸怀天下”为终点,贯穿其中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从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中所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鲜明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科学回答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命题,为我们党“未来如何继续成功”指明了方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从“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万岁”,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科学阐释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六个坚持”中把“坚持人民至上”放在第一条,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鲜明底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我们必须恪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灵魂,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和核心价值追求。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注意到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世界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世界命运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也再次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开始把视野投向全球,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和平发展的理念、海纳百川的胸襟,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公道正义,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在人类社会面临何去何从问题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六个坚持”中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最后一条提出,正体现了我们党的胸襟和气魄,体现了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强大自信和责任担当。
“六个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邃的理论观点
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根基和导向;坚持创新,守正才能有活力和生机。从自信、自立到自强再到创新,正是靠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才始终保持着充沛的前行力量。“六个坚持”中强调指出“坚持自信自立”和“坚持守正创新”,深刻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气质,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取得新胜利提供了强劲动力。
自信自立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一些人往往依附于所谓的“西方理论”而缺乏“思想自主”“理论自立”,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提出自信自立,就是要用中国之理回答世界之疑、用中国之声回应时代之问。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开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守正创新是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处的历史坐标和时代背景。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写好的教科书,没有印好的答案册,更没有随波逐流、从头再来的机会,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一方面,我们必须守正,坚决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不走邪路。另一方面,要想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异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积极以科学思维应对变局,勇立时代潮头,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在创新上持续发力,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样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六个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的思想方法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系统观念出发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六个坚持”中的第四条和第五条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系统观念”,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方法性,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解决问题、解决难题拨清了方法迷雾、提供了路径指针。
“问题导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点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聚焦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探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方法路径。“问题导向”不仅是工作方法、精神境界,更是实践原则、政治品质。从原理上看,就是要求从国情出发确定策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实践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同时“问题导向”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质量互变规律”的深刻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问题导向,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迈向新的伟大征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必须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重点解决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优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攻克重大风险挑战,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抓住党的建设“牛鼻子”,以自我革命作为第二个答案,回答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并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系统观念”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整体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深刻把握大历史观、深入运用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用全面系统的、辩证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观点观察事物、研究事物,深刻把握事关党治国理政的各种要素的复杂关系、关注这些复杂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如何实现相互协调发展。当对客观存在的系统的认识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就形成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各种各样的普遍联系当中,事物及其各要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种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就是系统。把事物各部分根本要素置于事物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谋划的整体思想是系统观念的核心要素;从发展的角度辩证统一地看事物的战略眼光是系统观念的应有之义;从历史与现实、局部与全局、现在与未来、国内与国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贯通来考虑问题、把握问题、解决问题是系统观念的实践选择。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把握宏观和微观、特殊和一般等多对范畴,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增强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注重统筹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总之,系统观念蕴含着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在“问题导向”破解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还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统筹协调,推动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综而观之,“六个坚持”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维方式、辩证的理论逻辑、整体的战略思考、清晰的秩序结构、亮丽的人民底色,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形成、丰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理论品质,为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立足基点。“六个坚持”作为总结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必将继续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向前推进,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作者:张东刚,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